10月26日,学校合作超过18年的“老友记”——中荣印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10月26日,中荣印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股票简称:中荣股份,股票代码:301223。中荣股份成功登陆A股市场,成为中山市第24家、火炬开发区第8家A股上市企业。市委副书记、火炬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陈文锋,市委常委、副市长叶红光在中山参加仪式。学校党委书记邹鑫、校长陈力捷受邀出席相关活动。
中荣股份于1990年在中山火炬开发区成立,是一家以快速消费品、消费电子市场为主要领域,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纸制印刷包装解决方案供应商,是印刷包装行业少数获评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企业之一,并拥有中山、天津、昆山、沈阳四大供应基地。
18年前,火炬职院在建校之初就与中荣开展校企合作。从2004年的人才培养普通班,到2010年的中荣订单班,再到2015年的中荣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学校与中荣集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越来越深入,双方的利益关系也越来越紧密。一个是中国高职教育的“双高”建设院校,一个是全国包装印刷行业的标杆龙头企业,在登上各自所在领域的高原之后,正双双携手继续向高峰进发。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火大和中荣不得不说的故事——
“人才培养是校企双方的责任”
bat365在线登录入口的创立与包装印刷产业密切相关。没有火炬开发区的“中国包装产业基地”和以中荣集团为龙头的一大批包装印刷企业,就没有中山火炬职院。正如学校党委书记邹鑫在中荣集团走访调研时所说,“学校在创办之初,就得到了中荣集团的大力支持,双方合作的起点高、层次深、效果好。”在学校向国家骨干、国家优质、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院校迈进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中荣集团作为合作企业的代表,都鼎力相助。
从2004年开始,学校就与中荣集团共同开发课程,将企业的岗位核心能力要求写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与中荣集团联合开发行业培训标准,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共开发课程标准8个、活页式教材5本、岗位认证标准8个、培训标准2个,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中荣集团也成为广东省第一批建设培育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对于中荣集团来说,校企深度合作更为直接的成果是培育并留下了一批支撑企业发展的人才。目前,中荣集团(中山)的员工近2000人,其中大专及以上的学历层次占1/3左右,火炬职院毕业生(不包括在培在训的现代学徒制学生)共81名,另外还有处于培训阶段的20多人,共计100多人。其中,学校毕业生成长为集团总监级的1名、经理级6名、研发和印前工程师32名,在集团中高层岗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中荣集团董事长黄焕然曾动情地说,“火炬职院的毕业生分布在集团举足轻重的岗位,在集团的人力资源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中荣订单班’到‘中荣产业学院’的转变,开拓了校企合作育人用人的新思路,是一件有意义、很现实的事,也是优化中荣人才结构的好方式。”他希望,通过校企共建一个150—300人规模的产业学院,火炬职院毕业生留在中荣的数量越来越多,最好把每年增加50到100人甚至200人的结果作为考核集团人力资源部门业绩的重要指标。“人才培养是校企双方的责任,”黄焕然说,“能留下多少毕业生,这是企业的问题。当然,我们也不是要求100%的人才都留下来,为行业培养更多的人才也是我们校企双方的职责和义务所在。”
“校企合作培养更多‘工程师’层次人才”
中荣集团拥有全球最顶尖的设备(有些设备甚至是全亚洲的唯一),聘请了一批世界500强的顶级高管作为导师,用系统化的思维对智能化升级、人力资源优化、产品营销进行了系统化的设计和推进。随着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荣对技术人才的培养既有需求、更有要求,黄焕然董事长就曾提出集团未来需要专业基础更好、综合素质更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需要大量懂生产、懂技术、懂研发的工程师,这不仅是中荣的需求,更是包装产业未来发展的需求。
当前,火炬职院大力推动产业学院的建设,从“对接产业”和“升级平台”着力、发力,抓紧抓实建设以政校模式共建的南头产业学院,以学会(协会)共建模式的现代光电产业学院,以行业龙头企业共建模式的中荣包装印刷产业学院、现代电机产业学院,以园区共建模式的华南健康产业学院等五种新型产业学院,正可以帮助很多像中荣这样转型升级、推动企业智能化生产的企业,不仅解决人才数量的问题,还从更高层次考虑人才的素质提高和技能升级问题。
中荣包装印刷产业学院正是立足包装产业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从包装印刷技术、市场营销技巧、智能设备操控维修等方面进行综合培训,并将培训内容和项目升级为教材和课程,让更多的学生和同行企业受益。
另外,校企双方还积极探索联合打造机长班,实现40%人群进入机台的目标,遴选一批高潜力学生往管培生方向培养,同时期望进入更深层次的合作,将“3+2”模式培养、印前工作室建设、销售人才培养纳入今后的产业学院建设。
“学校作为‘双高’建设院校,已有资格和能力招收本科学生,完全有能力实现中荣集团对“工程师”层次人才的需求目标。”学校党委书记邹鑫对中荣产业学院充满信心和期待,“希望双方放飞合作初心,共担育人使命,以共建‘中荣产业学院’为契机,同时对接学校财经商贸、装备智造、光电信息等学院的优势专业资源,开展更为全面深入的合作,让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岗课赛证’融通的培养模式等各方面合作落地见效、开花结果。”
锻造独具特色的中山中荣工匠
在2020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第七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学校“中荣现代学徒制班”的在培学生李彤、龙美妮两位同学分别获得数字印刷员学生组一、二等奖,其中李彤更是以决赛第3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全国印刷行业技术能手”称号。集团闻讯后,当即为她增加700元的月度津贴。这样,李彤还未毕业就能每月在集团拿到3500元的津贴了。
【获奖选手合影(左)龙美妮(右)李彤】
“共同培训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学校已与中荣合作了很多年。”包装学院副院长陈海生教授深情地回忆,“当年,学校没有训练设备,中荣集团就在完成白天的生产任务后,夜间免费提供设备供师生训练。”
“第六届印刷大赛的时候,火炬职院的学生到天津参加全国大赛,我们也联系了天津的分公司免费提供训练场地和设备供选手训练。”中荣人力资源总监黄仲贤介绍,“培养行业优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是我们的共同使命,随着‘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深入推进,‘共训共育’得到真正落实,备赛的条件更加优越,选手的成绩也更加突出。”
2021年4月12-13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强调,要深化“三教”改革,“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工作岗位、课程体系、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关键和基础是“课程体系”的开发。学校与中荣的校企合作,正是开展“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模式的一个缩影,而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正是这种培养模式实践和探索的平台。
近年来,火炬职院以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等项目建设为突破口,立足中山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国印刷包装生产基地,联合中国包装联合会等行业协会,携手中荣集团通过共建产业学院和创新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与实践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共同锻造独具特色的中山中荣工匠。自2015年联合举办现代学徒制试点班以来,学校包装学院与中荣集团摸索出了一套推行现代学徒的行之有效的机制,即“四共招考”和“三岗育人”。
“四共”:双方根据市场发展趋势,用工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共同制定招考方案;共同进行招生宣传,建立生源基地,以中荣为媒介,中高职衔接,建立了中山、肇庆、茂名、高州等生源基地;开发测试项目,选拔优质学生进入学徒培养项目,共同进行考试面试;共同签订培养协议,按照权、责、利合理划分,设计学徒联合培养协议,由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进行协商签订。
“三岗”:校企协同实施备岗、轮岗、定岗“1+1+1”三个一年的“三岗育人”模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递增式发展:
第1年:学徒在校进行“备岗”学习,主要以学校课室、实训室为主要实施空间,完成文化科目、专业基础及技能、通用能力训练、入职培训、企业认知实习等教学内容,完成岗前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课学习和培训。
第2年:学徒在企业进行“轮岗”学习,要在研发中心打样、质量检测、印刷车间生产至少三种岗位上轮育轮训,避免单调的技工培训,训练初级岗位专业技术和能力,从而系统地完成岗位专业技术技能和工艺流程的训练和学习。
第3年:学徒在企业进行“定岗”学习,育训结合,完成专业核心课的学习训练,开展岗位认证考核评估,学徒最终实现顶岗工作和毕业即就业。
实施这种“双主体育人”的骨干力量是“双导师”队伍。据包装学院副院长陈海生介绍,学校与中荣通过组织企业导师培训、举行教学能力竞赛、建立大赛训练基地和企业工作站等方式,培养了一支过硬的“双导师”队伍。现有企业导师22人,其中主管和高级工程师以上14人。校企双师合作,荣获广东省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广东省教学创新团队1个,南粤优秀教师1人,广东省专业领军人才1人。
“我来自火炬职院”
“大家好,我叫林海涛,是火炬职院印刷051班的学生,现在是集团粘合部经理……”
“各位领导、老师,我是火炬职院印刷媒体技术182班班长邓黄超,今年刚毕业,现在在大客户解决方案部工作……”
“我是来自火炬职院印刷171班的陈淑慧,2020年4月到中荣集团实习,一年半来,我已从助理成长为一名能独立面对客户的质量工程师,能独当一面处理客户给予的任何挑战……”
“我是火炬职院印刷162班的吴丽婷,当年从普通高中考入火炬职院,当初对印刷行业不了解,以为印刷行业就是印报纸那种工作,现在我认识到我所在的岗位是技术含量很高的岗位,我会在这个行业一直努力下去的……”
【邹鑫书记到中荣集团调研与留在集团工作的学校毕业生座谈】
这是去年10月,火炬职院党委书记邹鑫到中荣集团调研与留在集团工作的学校毕业生座谈的情景。当时,同学们现场提到频率最高的是“感谢”“感恩”“成长”“努力”等满满正能量的词汇。
而在中荣集团,有一位被师弟师妹称为“男神”师兄的毕业生,见证和经历了火炬职院与中荣集团的合作历程——他正是火炬职院的第一届毕业生,也是火炬职院的一位“明星”校友陈锦彬。
【陈锦彬参加北京大学EMBA班开学典礼】
2004年,火炬职院与中荣集团开启合作。那一年,陈锦彬入读火炬职院原包装印刷系,是第一批到中荣参加实习实训的同学;2007年毕业,他在中荣从印刷机台基层学徒做起,由于表现出色得到领导认可而被选调进入技术部门,逐渐成为重点培养对象,从研发中心的工程师助理,到技术主管、研发经理,再到如今的快消业务总经理,成为集团高管,并获得中荣集团40周年庆典“十大感动人物”称号。
【陈锦彬(右五)获得中荣集团“十大感动人物”荣誉称号】
另外,他还在毕业三年后完成了中南大学的专升本课程并顺利毕业,并于2020年成为北京大学EMBA的学生;今年8月,他又顺利评上高级工程师。从印刷学徒到集团高管,从“火大”到“北大”,从高职毕业生到高级工程师,陈锦彬一路“逆袭”的故事激励着火炬职院一届又一届的师弟师妹。
直到现在,他一直强调“我来自火炬职院”的个人标签,依然十分感恩学校与中荣对他的培养。“我是‘火大’与中荣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第一批印刷学徒,算是现代学徒制的‘雏形’吧!”他回忆,“我的成长正是得益于学校与中荣的深度融合,让我能够更早、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包装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在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指导下参加很多包装新技术的研发,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技能。”
早在建校之初,包装学院就充分发挥院园融合的独特优势,与中荣印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订单人才培养、学徒制试点合作、双师团队建设、员工培训、员工学历提升、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标准开发、平台基地建设、科研合作等领域深入合作,逐步形成“同频共振、共创共赢”的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共同探索基于工作室订单培养、学徒制在岗培养的育人路径,逐步形成了“双主体、三递进、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深度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在更好的学习环境、更真的生产场景、更优的技术资源下培养更优质的人才。目前,我们有80多名火大毕业生在中荣工作,其中大半已经成为公司中坚骨干技术技能人才。这种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火大和中荣一直在实践并不断优化,我相信会越来越好。”
从“班”到“院”谋升级
18年不忘初心 一路相伴一路歌
这就是火大和中荣不得不说的故事
不仅是校企深度融合的“中山火炬模式”案例
更是火炬职院以“对接+合作+融合+创新”的模式
将“院园融合”办学特色不断延伸和扩展
对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
校企共生共荣的探索和实践
火炬职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抢抓中山建设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继续奋力谱写更多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火大故事”!
撰稿:钟嘉妍
二审:陈小明
三审:李 衡
撰稿单位:宣传统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