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营,小切口——打造“名师引领+大师工作室”菁英训练营,高效培养光电精英人才
光电信息学院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积极打造“党建铸魂+品能育人”特色品牌,积极探索实践“菁英训练营”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在学院内按学生学习需求实施分层教学,希望通过训练营这个探索创新的‘小切口’,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和‘发现人才,培育精英’的目的。”光电信息学院负责人、党总支代理书记、副院长曾亚森教授说。
(一)优秀学生与优质企业的“双向奔赴”
“教师精耕,学生细作”是菁英训练营坚守的原则,目前光电信息学院通过该训练营开展精英培养、竞赛培训等工作已超过四年。近年来,训练营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蓝桥杯单片机大赛、广东省电子CAD竞赛、力生美半导体杯电源设计大赛、香山工匠大赛等重要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和二等奖共4项,获广东省一等奖10项、二等奖和三等奖40余项,获行业企业奖项60余项,与50余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
“菁英训练营在我们学院已成为一种培养优秀人才的固化模式,我们那些获奖的学生基本上都实现高薪就业。”训练营主要负责人、光电信息学院专任教师张远海介绍,“例如,训练营的学生吴精浩在老师指导下,专注开关电源技术,获得国家电子设计大赛奖项,目前就职于雅达电源制品(深圳)有限公司,刚入职月薪就有7000元,试用期结束后目前月薪已超过1.7万元,这只是训练营走出月薪过万的学生的一个缩影。”
在训练营,学生不仅学习到“内涵深厚+外延宽广”的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本领,获得电子类重要竞赛奖项资历,精准对接企业能力需求,还养成热爱专业、主动学习、研究探索的良好习惯。同时,优质企业通过重要赛事提前了解菁英学生能力,学生参加重要赛事提前熟悉企业对技术的真实需求,有利于实现优秀学生与优质企业在高质量就业过程中的“双向奔赴”。
例如,“力生美大赛”由企业全过程赞助支持,校企共同出试题、当评委,在备赛和竞赛过程中共同培养和挖掘优秀的学生,并最终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招聘的“双向奔赴”——企业向获奖学生伸出招聘的“橄榄枝”,学生从众多招聘需求中自主选择。据统计,今年学院入职力生美公司的学生均来自训练营,实习工资就达到5000元,转正后月薪超过7000元甚至更多。
据统计,训练营绝大多数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都能获得满意的起薪,试用转正就有机会获得优职高薪,企业引入学生即可上岗实操,企业人岗失配风险明显降低,逐步实现了“学生满意、企业满意、行业满意、家长满意、学校满意、政府满意”的“六方满意”高质量就业。
今年,训练营里实现高薪就业的学生还有陈冠明、温红英、梁可旭、刘洪智等几十名同学,他们在企业转正后的月薪都接近一万。另外,还有一批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如张雨墨考上广东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文泽同学考上广东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
(二)“产教融合+德技并修”打造精英储备人才快速培养链
据了解,“菁英训练营”向产业链高端看齐,瞄准光电企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能力,对接光电产业高端人才培养,教学训练内容以产业企业前沿的技术为主,用真实的项目指导学生,其育人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资源、竞赛”四个方面:一是以专业群建设为根基,强化“产品导向、能力递进”培养模式,瞄准高端光电产业链的智能电子产品设计、生产、调试、维修等岗位群,依托相关岗位典型生产任务,梳理岗位能力,建设各专业教学标准。二是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建立“厚基础、重模块、强应用”的课程体系,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模块化设计教学内容,引入企业真实生产案例作为项目制的教学模块,通过精选实训任务,考查学生实操能力,遴选出“懂技术、爱钻研、有志向”的光电精英学子。三是以资源配置为导向,选拔专任教师,成立教学名师工作室;投入建设经费,充实技能训练软硬件;改革绩效制度,鼓励师带徒言传身教。据此,学院构建出“重实战、有活力、可持续”的教学相长育人环境,并打造以“教学名师+四有名师+系列大师工作室”为主的菁英训练营强大师资团队。四是以技能竞赛为牵引,沟通中山市光学学会,承办了“香山工匠大赛”(学会竞赛);引入精英光电企业,举办了“力生美大赛”(企业竞赛);对接重点信息产业,承办了“蓝桥杯大赛”(行业竞赛);关注国家关键赛事,参加了“电子设计大赛(学科竞赛)”建立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四赛组合拳”实施路径。
产业梯度逐步转移、区域产业加速融合、数字化浪潮冲击传统制造,面对这些变化态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又走到了新的发展节点,也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正因如此,光电信息学院以菁英训练营为抓手,挖掘优秀学生,不断深化“三教”改革,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德技并修”实战型教学模式,全力打造一条光电信息产业发展所需的精英储备人才快速培养链条,为探索适应大湾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模式提供了借鉴。
新平台,强支撑——搭建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平台,实施智慧照明技术现场工程师培养新模式
有了“菁英训练营”这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小切口,光电信息学院以广东省“十四五”规划之“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遵循,强化“产品导向、能力递进”培养模式,瞄准大湾区和中山市高端光电企业岗位核心能力,锚定智能电子产品设计、生产、调试、维修等工作过程,着力建设“应用电子技术”省高水平专业群教学标准,又启动了“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并于2023年3月顺利获得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立项。
【岳巧云副校长领衔进行智慧照明技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立项答辩】
“我们按照‘智慧照明技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方案,结合学校‘院园融合’办学模式,制定并实施8项主体工作。”项目主要负责人、光电信息学院专任教师赖伟东博士介绍,“这主要包括以‘智慧照明’推动湾区LED照明产业升级、以‘应用电子技术’优势专业群领衔产教融合、以‘双师双能’教师队伍提升为国育才质量、以‘3+2’项目范式培养现代学徒照明人才、以‘筑巢引凤’共赢机制构建产教融合大平台,以‘优技优才服务’深度渗透光电产业集群,以‘标准引领’构建校企共享教学资源体系、以‘一核三翼’体制机制做强照明产业生态,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进一步提升光电技术人才培养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适配度。”
【工信部专家实地指导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
其中,学院重点构建“一核三翼”专精特新产教融合体制机制,积极开展“深海探珠”计划,确定智慧照明物联技术作为引领区域发展的“深海之珠”,牵头构建“一核三翼”专精特新产教融合机制,以中山市国家火炬开发区为引领,以学校育人为“核”,以迪艾生光电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生产翼”、以中山市汇智公司等智库公司为“孵化翼”、以中山市光学学会为“服务翼”,提升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适配度,搭建集教学育人、实习实训、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就业创业载体,建立“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一致、培养目标与人才缺口一致、就业导向与人才需求一致”的“三维一致”育人准则。
“我们正着力开展‘培养智慧照明现场工程师’产教融合的各项工作任务,并顺利取得系列阶段性成果,相信今后能有效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降低校企合作制度性成本,为中山市‘火炬光谷’和‘古镇灯都’东西两翼照明产业集群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赖伟东说。
另外,光电信息学院大力推动“课赛证分”融通改革,试点《竞赛分级与证分互换办法》。其中,“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依托“一核三翼”平台,引入优质企业的高管和技术专家,评定竞赛技能与课程内容相关程度,审核证书等级与课程学分互换方法,建立“课赛证分互换”监督机制,听取菁英训练年度总结,酝酿出“真学本领、学真本领、学本领真”良好氛围。
造精品,建体系——推进智能光电技术资源库建设,建强智能光电专业群课程体系
此外,光电信息学院还积极强化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主持申报的国家级教学资源库——“智能光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核心课程的优化升级,通过打造两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培育国家精品和五门校级课程培育省精品。
“我们计划将批量课程加入资源库标准化课程建设和一流核心课程建设,同时将核心课程朝着立体化课程的目标进行一体化推进。”曾亚森副院长说,“教学团队通过用心打造‘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字化教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并对标对表光电信息产业岗位核心技能、能力、关键技术等方面,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战性,提升光电技术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和服务产业升级的适配度。”
同时,结合目前学校部署全面奋战“双高计划”建设的目标,对照高水平专业群十大建设任务,光电信息学院严格按照学校关于“双高计划”建设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双达标要求,围绕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技能竞赛等方面积极开展系列工作,为学校“双高计划”终期验收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光电的力量。
“我们始终坚持学校‘院园融合’办学特色,积极配合推进‘产教融合+德技并修’训练型教学,正不断探索、创新和优化适应中山智能光电产业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菁英训练营的探索最具成效和最有特色。”曾亚森副院长说,“我们的学生喜欢钻研技术、愿意苦练技能到深夜,累了就睡到实验室里的帐篷里休息,这个训练营走出国赛大奖获得者,走出了月入过万的技术精英,这就是我们‘1+1>2’的‘党建铸魂+品能育人’的卓越成效”。
那是一个“魔法”训练营
让人一进来就沉迷技术
只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
毕业月入过万不再是梦
在实验室里的那顶帐篷
见证了品能育人的“神奇”
还有一群年轻人在追光逐梦
撰稿|编辑:钟嘉妍
责编:朱俊
总编:樊向前
撰稿单位:组织宣传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