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措施和预期效益
保障措施和预期成效

六、预期成效

(一)社会效益

构建院园融合数字化生态范式,辐射湾区学校发展。十三五期间,学校打造了“院园融合”创新型发展路径,初步实现了实训校区内物业与场地、资金与设备、人力资源与技术等多种生产要素的汇聚对接。未来,通过产教融合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将从地域空间、产业生态更大范围内打通信息孤岛,实现学校、校内外产业园、城市、互联网的相互融合,实现区域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帮助地区持续积聚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推动区域产业及经济创新发展。同时,学校院园融合数字化特色发展范式,也将进一步示范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其它高校的产教融合发展水平,彰显教育信息化对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有效促进区域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拓展职教帮扶新渠道。充分发挥学校教学资源优势,通过建设资源共享平台,汇聚本校优质教材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仿真实训等教学资源,利用云端同步授课等信息化手段,为落后区域职业院校组织开展线上教研、远程培训等交流活动。一方面为当地教师提供免费在线学习课程,帮助当地教师补充学习资源,开拓视野,学习新知,指导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库也可方便当地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专业最新理论、最新技能。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学校与帮扶院校的资源共享、人员互动、技术互学、理念互通,共同发展,助推职业教育帮扶走深走实。

提振市场需求,带动经济发展。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教育数字化建设是国家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学校数字化建设,包括校园网络及信息管理系统提档升级,高性能计算系统,信息中心建设,智慧教室,数据中心的国产代替、实验实训等的投入建设,其有利于扩大制造业市场需求,拉动投资、消费动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二)经济效益

1、推动双高专业群建设进程,促进专业群长远发展。“双高计划” 强调将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等先进产业元素在教材、教法当中的应用及共享。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下,推进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智慧教师、虚拟仿真实验实训、虚拟课堂、虚拟教研室等场景落地应用已经成为未来教学模式变革的必然趋势。借助数字化手段,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实现提质增效,有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普及共享,并为学校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提供扶助。此外,以数据决策为支撑的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学科监测等应用将推进学科教学、培养质量决策诊改,保障学校整体专业发展与时俱进。

2、打造产教融合应用生态,强化人才培养协同效益。基于校企合作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建设打造产教融合信息化平台,为学校在供求对接、合作项目、协同育人、数字化治理等方面发挥增值、提效、赋能作用。通过构建线上产教融合服务平台,助力学校及时掌握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和人才需求的新情况,持续改进毕业要求以及能力指标体系,同时通过项目实例以及企业师资可以实现理实协同的课程体系,实现岗证赛课一体化,有效提升教育链对产业链的适配性及价值性。

3、赋能安防环境体系信息化,提升校园安全管控效率。通过智慧安全感知系统等信息化建设构建学校立体式安防体系,为全校师生构建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校园安防模式。通过在校园部署感知单元节点,获取校园内各重点区域视频、安保、环境、GPS定位等多种信息,全面感知跟踪学生定位,并实时上传至学校智能感知平台。帮助学校实现对各个安防分项系统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确保数据实时查看,问题实时发现,责任落实到位,以数字化为抓手,助力及时发现、排除安全隐患,实现校园的安全、开放式管理。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完善学校信息化发展与建设组织机构设置。在原有信息化工作部门的基础上,设立校级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逐步建立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统一领导、组织、协调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明确学院各二级单位为数字化校园的二级归口管理部门,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相关信息系统的管理责任人,负责监控对应信息系统的运行状态,收集反映用户意见和建议,改进系统功能,接受上级管理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学校信息中心为归口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技术支持。

(二)制度保障

完善信息化制度建设与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学校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考核、奖惩机制,规范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相关制度,修订校园网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健全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组织。强化数据安全保障,明确各类数据信息的应用范围与采集权限。健全标准运维管理体系,建立融合制度、流程、人员、技术、信息资源于一体的标准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对基础设施、技术服务的综合管理和监控。

(三)人员保障

加大信息化工作队伍建设力度,提升专职人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打造一支由信息中心和二级部门组成的不少于50人的专兼职信息化工作队伍,人员相对固定,通过定期技术培训提升人员的专业素养。完善校企合作开展信息化项目建设与运维模式,通过项目开发建设和运维,培养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和运维人才。利用劳务派遣、聘任制、项目制等形式,聘用有经验的社会研发人员,培养一支由校内外技术人员组成的自主开发团队。

(四)资金保障

强化专项资金支持,加强资金归口管理。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服务外包等模式,拓宽经费渠道,保障全口径多元化信息化建设经费,保证建设和运维经费在学校年度经费中的比例,并适度增长。加强信息化建设经费的管理和监督,信息化专项经费由信息中心统筹管理,根据项目管理权属进行二次划拨使用,加大信息化经费使用绩效考核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动态预算调整,促进信息化建设良性发展。

(五)监督保障

强化监督考评,促进完善发展。制定较系统的信息化工作评价方案和信息化项目执行考评机制,对数字化标杆学校建设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明确重点建设工程和年度重点任务、主要举措、落实单位以及实现目标的具体工作部署。落实目标责任,各院系和各部门要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明确各自目标、责任和任务分工,严格落实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健全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将信息化工作考核评价结果作为二级部门年度考核、资源配置和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