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当前位置: 首页>>建设方案>>重点建设任务
重点建设任务
重点建设任务

(一) 师生发展

建设目标: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创新教学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养学生面向未来职业发展,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和态度、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行为,提升学生信息化专业思维与职业能力,成为信息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建设思路: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评聘考核内容,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的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举办校内信息化教学大赛,积极引导老师参加国家与地方举办的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建设,提高各专业学生信息化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

引导全校各级各类课程教学中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加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训练,提高学生适应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应变能力。

建设举措:(1)组织数字化教学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创新教学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建设信息化课程开发平台,提升教师信息化课程开发的能力,简化信息化课程的开发难度;

3)举办校内信息化教学大赛,积极引导老师参加国家与地方举办的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4)建设完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加强信息感知、信息思维、信息应用、信息安全及信息道德责任等知识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信息化专业思维与职业能力,成为信息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5)新建数字化教室,新增500机位,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教学水平。

(二)数字资源

建设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的要求,依托我校国家“双高计划”包装策划与设计高水平专业群和广东省5个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任务,组建专业(群)网络资源开发团队,结合专业特色和行业发展需求,开发以MOOC、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为主要形式的系统性数字资源。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引入适合我校师生教学、竞赛的虚拟仿真系统,并开发相应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引入广州超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数字资源提供商,购买内容丰富、优质的通用数字资源。依托校企共建学徒制试点班、企业冠名班等校企合作模式,结合企业技术优势,共同开发精简、灵活的知识点数字资源。以通用数字资源为辅助,系统性数字资源为主体,精简、灵活的知识点资源为补充,构建我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定位于“可学、可教”,服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可学”为有学习意愿并具备基本学习条件的学生、教师和社会自学者,提供任意时间、地点和内容的自主学习资源,满足自学者系统化或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可教”为不同层次的教授对象或不同目的的培训要求,提供灵活的教学和培训资源,辅助教学过程实施,实现教学和培训的不同目标。

建设思路:(1)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遵循“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建构逻辑。其中,“一体化设计”是前提,数字资源建设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结合专业特点和信息化特征,统筹资源建设、平台设计以及共建共享机制的构建,形成整体系统的顶层设计;

2)“结构化课程”是重点,数字化课程要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覆盖专业核心课程、展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成果、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满足网络学习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需要;

3)“颗粒化资源”是补充,库内资源的最小单元须是独立的知识点或完整的表现素材,单体结构完整、属性标注全面,方便用户检索、学习和组课。

建设举措:(1)依托国家双高计划,建设MOOC课程100门,形成具有专业特点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立足于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逐步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化改造,实现专业核心课程全部上线。购买第三方公司研发虚拟仿真系统,合作开发或购买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满足师生教学和竞赛需求。

2)按照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和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任务要求持续完善和更新《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光电制造与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20185月学校立项)、《融媒体技术与运营专业教学资源库》《光电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202111月学校立项)等现有教学资源库,努力争取主持或参与新兴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3)引入优质的网络课程服务,提供丰富的通用类教学资源,包括综合素养类、通用能力类、公共必修类、成长基础类、创新创业类、经典阅读类、大国视野类课程,涉及人文、哲学、艺术、创业、心理、科技、职业素养等各个领域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课程选择及灵活的学习方式。

4)依托学徒制试点企业、产教深度融合企业等重点合作企业的工作岗位和实际工作需求,共同开发岗位实训数字化教学资源。根据岗位需求变化,更新教学资源,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技术指导。引入企业实践案例,进行归类整理,并进行系统性剖析,构建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覆盖岗位群需求的企业案例资源库。

5)完善包装策划与设计专业群包装线上博物馆功能,记录包装行业发展动态,丰富包装产品样式,展示包装行业新技术,将线上博物馆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的包装知识文化展示平台和包装设计学习应用平台。

6)完善数字图书馆功能,与超星、知网等国内外知名数字资源提供商合作,引入丰富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音乐、电影、视觉艺术收藏品等数字化资源。

7)完善资源类型。资源类型一般包括文本类素材、演示文稿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和虚拟仿真类素材等。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库内视频类、动画类、虚拟仿真类资源的占比。视频类素材注重叙事性和完整性,以“微课程”为主要形式,用于讲解知识点或技能点;动画类素材注重逻辑规律运动的形象表达,将抽象微观黑箱的概念可视化,用于演示抽象概念、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虚拟仿真类素材注重现场感和体验,主要用于展现“看不见、进不去、动不得、难再现”等不能开展现场教学的场景环境过程。

标志性成果与量化指标: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

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

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

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

省级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奖10

省级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

(三)教育教学

建设目标:(1)整合基于职业环境与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资源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适应数字化教学需求的课堂及实训教学资源。

2)建设信息化环境下,基于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式学徒制教学模式,基于5G的远端多点中高职贯通协作式教学模式。

3)围绕专业、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以及企业生产任务和行业发展需求,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构建集知识点、技能点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网络交互直播、虚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与工位工作的无缝对接。通过数字资源的无差别再现,拓展课堂教学时空,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和创新。

4)优化教育评价理念、技术和工具,基于数字化重构教育评价机制。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推动基于全过程、全要素的学生学习成长数据追踪与综合素质智能评价,在评价若干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5)以数字化提升教育行政服务和学校管理能级,促进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决策科学化。教务处全面梳理各项教育工作业务流程,推进工作流程全面优化、升级、再造,形成“一子落而全盘活”的辐射效应。

建设思路:(1)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教学模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以数字化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适应信息化教学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加强教与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效果分析。鼓励教师充分、合理运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解决技能培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推广远程协作、实时互动、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举措:(1)依托珠江西岸中小微企业跨境电商服务中心、全国包装职业教育集团(联盟)等校企合作平台,搭建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于一体的数字化网络服务平台。

2)以互联网为依托,建设产教融合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信息化手段下,行企校共同参与,全过程培养的学徒制、冠名学院等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3)建设具有专业特点的智慧教室和信息化教室,实现课堂多终端互动、远程互动直播、教学场景录制、物联网环境管控等功能。数字资源和信息技术相结合,推动教学模式多元化,人才培养个性化。

4)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探究式、个性化学习方式,基于虚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基于5G的远端多点协作式教学,深化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和创新。

5)重点整合基于职业环境与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和平台,开展数字化环境下的实训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建设适应数字化教学需求的实训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6)以校园数字化资源平台为支撑,面向社区、企业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学历教学。整合行业企业岗位生产技能资源,面向企业员工、再就业人员、退伍军人等开展专业提升培训或岗位技能培训。

7)实施学生“点对点”学业述评,强化过程性评价,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和述评内容有机结合。依托伴随式数据采集,建立长周期、跨场域、多维度的师生画像,加强教育评价数据治理,构建覆盖师生终身的数字档案,为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提供精准指引和指导。

8)积极引导各教学单位业务流程梳理再造。全力推进行政服务、学校事务“网上办”“移动办”“全程网办”,实现从“可用”向“好用”“爱用”“常用”转变,提高教育服务社会能级,提升办事服务质量,提升师生和家长的获得感、满意度。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完善学习成果兑换和激励机制。

(四)管理服务

建设目标:构建集行政、教学、科研、学生和后勤管理于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三年的建设实现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数字化,实现数据融合、互通共享,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的目标。

建设思路:(1)创新职业院校管理和服务理念、模式,探索学校精细化管理,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实现学校管理和组织变革,提高管理服务效率,降低管理服务成本,持续提升学校管理科学化水平。

(2)开展管理人员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增强管理者的信息化意识,提升其规划能力、执行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学校职能部门管理、服务与决策水平,推动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3)建立现代教育信息中心和业务部门的分工协作机制,统筹规划、归口管理。

4)推进平安校园、节能校园平台等已有平台的数据互通,完善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统一集中的基础数据库,提高学校相关数据共享水平,实现精准监控和数据分析。

5)做好信息采集、统计和更新工作,充分发挥管理信息系统在学籍管理、人员管理、资产及设备管理、日常教学、实习跟踪、流程监控等重点工作中的作用,提高管理效能。

建设举措:(1)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一体化信息服务,确立数据标准和数据管理等系列制度,统一身份认证。

2)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进行聚合,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各种业务应用的无缝接入和集成,提供支持信息访问、传递以及协作的集成化环境。

3)完善包括公文流转、公文管理、文件呈报等协同办公系统,搭建校校情决策支持系统,面向学校决策层和管理层,及时动态提供学校发展的现状数据,能够实现数据展示、关联分析和图形呈现等功能,为学校事业发展决策提供有力的动态数据支撑。

4)除数据壁垒,构建的一站式校内业务办事平台,实现各平台的数据开放与共享,实现相同数据不得重复录入;实现“最多跑一次,最多填一次”,让数据、事务在网上跑,实现一网通办、一站式服务。

5)完善学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研信息化管理、财务管理与采购管理、设备资产管理、校企合作管理、校园生活服务等线上应用,同时引入新技术开放更多新的功能。

(五)支撑条件

建设目标:形成完备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的教学环境支撑条件、完整的平安校园和后勤服务支撑条件,具有高水平的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符合火炬职院特色的管理服务与资源服务信息化支撑平台。

建设思路:(1)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校园弱电系统、校园网络、物联网终端系统、数据中心机房、信息系统基础设施与网络信息服务等方面,统筹规划建设和统一管理,考虑合理的冗余,满足可靠性及对后续新业务的支撑。

2)校园网络应是一个高速实用、稳定可靠、安全可控、管理完善和多业务融合的基础承载网络,支撑各类终端泛在接入和泛在信息服务要求。

3)建立支持ZigbeeRFID、蓝牙等多种物联网协议的传感网络,对校园水、电、气运行状况,校园重要教学实验设备、后勤重要设备设施运行状态,校园食品安全、危险物品和危险实训仪器, 人员位置,车辆进出和停车位置等内容的感知传输能力。

4)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是指承载各类信息化应用的云计算系统和基础软件资源环境。应建设高效稳定、资源共享、弹性可伸缩和统一运维的信息化应用基础运行环境,为数字校园各类应用服务提供可靠支撑。

5)教学环境建设包括多媒体教室、智能教室和实习实训环境。仿真实训环境是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仪器设备、模型,以及利用场地、环境的布置,模仿出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程序和动作要求,支持模拟生产、教学实训和考核鉴定等教学活动。

6)平安校园系统包括智能安防综合管理平台和视频监控、出入口管理、周界防护、人员对讲、车辆管理、电子巡查、预案管理、消防可视化、应急指挥等多个子系统。

7)后勤保障信息化要逐步构建以能源管理为核心,以后勤条件建设、后勤资产管理、后勤工程管理、后勤物业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后勤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

建设举措:(1)建成一批应用支撑平台,智慧开放校园综合服务平台、一站式服务大厅、教职工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学生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平台、慕课教学一体化平台、智慧安全感知系统与安全平台、督考合一系统、教务管理系统、顶岗实习系统等15个业务系统,补充和完善一批核心业务系统,实现微门户移动校园建设效果。

2)建成以“校园骨干网+内部虚拟网络”的校园安全网络系统、统一运维管理支撑系统。建成网络教学服务平台,开发若干门优质网络课程与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开展信息化教学与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的创新实践。建成覆盖教师与学生生命周期的、服务一体化的管理应用平台,进一步提高平台的开放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学院的管理能力与服务能力有较大提升。建设可扩容的5G网络在校园全覆盖全应用,为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有力支撑,稳定安全的环境。

3)建设基于公有云和私有云平台结合的安全数据存储平台。利用云平台的数据安全性提升信息化平台的重要数据的安全存储。提高重要基础设施的数据冗余备份平台建设包括数据冗余和双机备份、不间断电源等提升特殊断电情况下系统数据安全。

4)对多媒体教室、智能教室和实习实训环境教学环境的。建成虚实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实习实训系统。建成智能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智能教室运维管理系统。

5)建设智能安防综合管理平台,学校一体化安防管理的平台,集视频监控、报警处理、出入口管理、周界防护、对讲系统、车辆管理、电子巡查、预案管理、消防可视化、应急指挥等业务于一体,通过电子地图对学校安防要素实施全方位统一展示和管理,实现多个技防系统的融合及协同工作。形成基于安防、消防融合的智慧平安校园系统。

6)建成以能源信息化管理为中心,以后勤修缮管理、后勤资产管理与维修服务、后勤物业服务质量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后勤管理服务信息化。

(六)网络安全

建设目标:增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控能力,建设一套全访问智慧安全感知系统与安全服务软件。

建设思路:按照《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建立学校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网络安全工作体系,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制定完善网络安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全面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相关方案,建立多层次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体系,按需配置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设备和软件,构建可信、可控、可查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环境。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和权限,落实应急处置技术支撑队伍,开展网络安全应急演练,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能力。

建设举措:

(1)建成部署一套智慧安全感知系统与安全服务软件,全方位实现智慧安全感知,通过对接网络中现有或未来可能扩容的各类安全防护系统引擎,实现全面且灵活开放的智慧安全感知系统架构。

(2)在这种体系下,任何类型的安全设备或系统都可以作为用户网络或业务上各环节的安全监测传感器,这些传感器所产生的安全监测信息都将作为数据源由智慧安全感知系统统一获取,这样不但平台系统可以尽可能全面的采集安全要求信息,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用户网络中已有的安全监测防护手段,保护用户已有资源,实现资源优势整合。

3)智慧安全感知系统对接网络中的各类安全设备、子系统、安全数据源来获取影响网络环境安全态势的各类安全要素信息,集中数据分析,多维度智慧安全感知的呈现,安全态势分析以及态势呈现所发现的安全问题及相关预警通过平台系统内置的运维支撑模块进行通告和处置。

(七)组织体系

建设目标:构建校园数字化高效决策与运维管理的组织架构,校园数字化战略规划列入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战略;完善科学有序的校园数字化建设与运营等规章制度和管理流程,实施统一的数字化建设及运行维护规范,保障数字校园的有序推进与稳定运转。

建设思路:(1)健全信息化工作组织机构,建立信息化运维管理、安全保障、人员培训、经费保障等机制;

2)引进和培养信息化专门人才,建立和完善信息化人才考评和激励机制,增强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服务能力;

3)持续开展教育信息化专业人员能力培训,形成结构合理的专业队伍;

4)将信息化教学研究列入院校科研课题,将信息化应用能力要求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建设举措:(1)强化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全面制定学校信息化及数字校园的有关政策、制度和规划,研究决定学校信息化及数字校园建设、管理、实施工作中的重大事项,统筹、协调全校信息化及数字校园工作;同时定期负责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建设与应用的监控和评价。

2)建立学校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常务副校长兼任首席信息官(CIO),负责信息化工作的专职领导,明确学校整体信息化发展战略,领导制订数字校园规划和标准,推进信息化环境下的组织体制改革,提升全体师生员工以信息化为新动力持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共识,协调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

3)明确现代信息技术中心在数字化建设中的主导职能:现代信息技术中心负责制订数字校园规划和标准,监控规划的执行,协调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评价实施效果,协调校内部门与校外机构之间的关系;也是建设与运行的主要承担者,负责数字校园规划的实施,包括数字校园建设、运行维护、用户服务与培训,以及数字资源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针对外购系统还需负责与外部机构的协调与合作;

4)加强基层信息化人员配置与培训:业务部门正职领导负责数字化建设与应用工作,主要业务部门配置专职信息化秘书;保障校园数字化建设项目的有序推进,全面推广数字化应用成果。


Baidu
sogou